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书院制下湖湘文化进课堂的策略与路径 ——以潭州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20

来源:湘潭理工学院教务处

浏览量:38

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书院制下湖湘文化进课堂的策略与路径

——以潭州书院为例             

单位名称:湘潭理工学院   

项目主持人:王璐

团队成员:黄洪珍、王会敏、张骁虎、刘瑾乐

 

一、项目研究背景

书院制是当代大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相较传统大学模式,书院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就指出,书院的优点在于“师生感情甚笃”、“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有得书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因之在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书院制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各省、各高校也在推进相关方面的改革。例如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大连理工大学伯川书院等,都在现代大学书院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南高校也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世承书院、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等,不断探索学生培育的书院制模式,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2014年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全国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始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得到各界广泛关注。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书院制是当代大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相较于传统大学模式,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湖南高校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世承书院、湘潭理工学院成立潭州书院等,不断探索学生培育的书院制模式,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本土的独特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湖南高校建设的鲜明特色。但是项目组调研发现,湖南高校在湖湘文化融入教学方面仍存在薄弱之处以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为例,在湖湘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①课程结构方面,“湖湘文化”内容占比较低,教学时间碎片化,导致学生难以系统理解其深厚内涵与多元价值,课程设计未充分考虑不同专业需求,学科间缺乏有机衔接,知识网络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构建整体认知框架。②教材建设方面,缺乏“湖湘文化”的权威性教材和标准化教学大纲,导致教师授课内容差异显著,学生的预习、复习缺乏系统性支撑,难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③师资力量方面,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精力分散且对“湖湘文化”研究不足,教师培训机制缺位,未能形成良性的教师梯队。④教学方法方面,多沿用传统讲授模式对学生进行“湖湘文化”的单向灌输,课堂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湖湘文化”的学习兴趣。⑤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过度依赖考试等传统模式,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学生自评、互评及社会参与机制,难以全面反映教学成效。

因之本项目以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为案例,聚焦湖南高校存在的湖湘文化难以融入教学过程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教革新评估完善等方面,思考湖湘文化进课堂的策略和路径,以期推动湖湘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助力学生人文底蕴、审美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研究任务

“湖湘文化”进课堂的实践路径需围绕课程、教材、师资、教学与评价五个维度系统性推进。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从基础认知到专业应用的递进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开发“湖湘文化+”的交叉课程群。课程设置分三阶段,初级阶段通过课程建立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框架,中级阶段依托经典文献与民俗研究深化学生对“湖湘文化”的思想理解,高级阶段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特色课程。教材体系方面,组建专业化的编写团队由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青年教师组成,内容涵盖湖湘文化思想根基、历史脉络、民俗实践与当代转型等内容,教材设计采用二维码嵌入、虚拟仿真等技术增强教材的数字化水平和互动性,同时配套开发小程序等辅助措施,对教材进行定期更新,确保内容时效性师资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专兼职协同的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制”引入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通过绩效考核、专项基金与职称通道等措施,激励教师投入湖湘文化教学,设立青年成长计划与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构建湖湘文化教育的人才梯队。④教学模式方面,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设置通识课程、专题研究与社会实践三级教学模式推动混合式教学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研讨,跨学科项目引导不同专业学生投入湖湘文化的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推动非遗保护、文化IP开发等项目的落地转化。⑤评价体系方面,建立涵盖文化认知、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价值观塑造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师、学生、企业导师与文化专家共同参与组成评价主体,考察学生湖湘文化学习的效果,持续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三、主要工作举措

项目围绕湖湘文化进课堂的策略与路径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项目组通过组建跨学科专家队伍,对“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出湖湘学派的思想精髓、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谱系以及非遗技艺的文化传承等内容,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术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以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为案例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教师座谈会等方式,项目组了解当前潭州书院在“湖湘文化”进课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也通过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文本的分析,总结了潭州书院在“湖湘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教材、教师、教法等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项目组重点推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对潭州书院“湖湘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升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内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项目组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提出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纵向贯通、横向交叉的课程结构既有通识课程让学生对“湖湘文化”有整体认识比如讲解湖湘学派的历史地位、红色文化的革命故事和非遗技艺的基本特点),也有通过经典文献研读、民俗活动调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湖湘文化”内涵的理解还有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比如理工科学生可以研究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方法,文科生可以尝试设计“湖湘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突出“湖湘文化”传承的连贯性学科交叉的创新价值。

在教材编写方面,项目组提出要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形式,组建由学者、非遗传承人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编写团队教材内容不仅包含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和传统习俗,还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例如课本里会嵌入二维码链接到虚拟景点介绍,或者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为了保持教材的新鲜感,定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专家的意见进行内容更新,配套开发程序把传统文化故事变成互动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项目组强调要注重专职教师和非专职教师的协作,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传授技艺,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老师们学习“湖湘文化”典籍、参与实地考察和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学校也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等方式,鼓励教师投入“湖湘文化”教学研究。针对年轻教师,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向资深专家请教并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湖湘文化”课程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在教学方法方面,项目组指出要实施多元化教学。通识课打牢文化基础,专题研讨深化思想认识,实践课程对接社会需求。线上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坊。学校还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文化产品设计、文旅项目策划等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化应用意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项目组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考试的做法,构建包含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价值观培养的多维度评价体系。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既关注课堂表现也重视项目成果。评价主体除了老师还包括同学互评、企业导师和文化专家的意见,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学校还定期收集教学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系统。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湖湘文化”进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交叉融合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潭州书院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而建设一个成熟且实力深厚的“湖湘文化”教师梯队具有紧迫性;“湖湘文化”进课堂所需要的数字化资源有待持续建设,目前潭州书院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备,限制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升级;教学成果转化渠道较为狭窄,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湖湘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下一步将聚焦三个重点方向实施改进。一是进一步推动教学体系升级,建设涵盖必修通识课、专业特色课与实践选修课的课程群,开发更具互动性的湖湘文化数字化教学场景;二是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政策保障教师投入“湖湘文化”的研究推进“湖湘文化”人才梯队建设;三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设立“湖湘文化”专项孵化基金支持学生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对“湖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本项目湖湘文化融入高校教育领域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理论方面,项目组总结潭州书院现有“湖湘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构建“湖湘文化”进课堂的系统性工程,形成一套有效的“湖湘文化”教育模式。根据项目的研究,发表了教改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以潭州书院湖湘文化教育为例》,集中探讨如何将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内核嵌入学校的课堂教育之中,也撰写了研究报告《湖南高校“湖湘文化”进课堂的挑战与路径研究》,思考湖南高校将湖湘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实践方面,本项目围绕潭州书院的“湖湘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对潭州书院的师生进行调查,撰写了《潭州书院“湖湘文化”教学情况调查报告》,总结了潭州书院“湖湘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存薄弱之处,在此基础上对潭州书院未来的“湖湘文化”教育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和路径,例如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从基础认知到专业应用的递进课程体系,开发“湖湘文化+”的交叉课程群;在教材体系方面,尝试编写兼具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校本教材并进行数字化提升;在师资建设方面构建“双师制”等教师模式,大力进行“湖湘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在教学模式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评价体系方面,建立多元动态化的评价机制,对“湖湘文化”进课堂的成效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

项目组的一些成员及湘潭理工学院教师团队在2022-2023年围绕“湖湘文化”主题,在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举办了“湖湘文化”系列学术讲座,向师生传播“湖湘文化”知识,提升师生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每期讲座的听众约300人,系列讲座的总受益人数约为2000人。

五、特色和创新点

本项目以湘潭理工学院潭州书院为研究案例,重点解决湖南高校中存在的湖湘文化难以融入学生培养的问题。通过在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革新探索,尝试完善潭州书院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提升“湖湘文化”内容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协助学校“湖湘文化”教材的编写,为潭州书院学生学习“湖湘文化”提供教材。举办有关“湖湘文化”的讲座、沙龙,提升潭州书院教师的“湖湘文化”研究水平。推动“湖湘文化”教学理念革新,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不断升级完善